声学楼论坛技术交流区室内声学与噪声控制室 → [转帖]“发现”国家大剧院


  共有353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发现”国家大剧院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小喇叭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黑侠 帖子:495 积分:5548 威望:1 精华:0 注册:2005-11-10 12:06:29
[转帖]“发现”国家大剧院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11 19:04:34 [只看该作者]

 

撰稿 黄祺(记者)

美还是不美?破坏环境和谐还是大胆艺术尝试?奇怪的“巨蛋”还是神奇的艺术品?——近十年来,关于国家大剧院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

今年年底,国家大剧院终于要破壳而出,如果说,过去人们对它的争论还集中在建筑外观设计,接下来,大剧院内部每一个细节,大概又将被推上风口浪尖。

一切评论都应该放在了解之后,正式开放前夕,记者探访国家大剧院,细究“蛋壳”之内的奥秘。

新角度

“之 前我也没有想到,从这里也能看到大剧院,而且很美。”一位北京的建筑师对我说。我们的位置是在故宫西北侧的文津街,越过南海的水面,大剧院正好嵌在两片树 丛当中。晴朗的日子,很多摄影师来这里占据位置,等待黄昏日落的余晖映上大剧院的玻璃墙,“蛋壳”反射出金色的光,为摄影师们创造了意外的惊喜。

站在距离国家大剧院数公里的文津街上看,大剧院是圆润、柔和的。但如果近距离观看它,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国家大剧院实在是一个“大块头”,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面积相当于2个足球场,建筑物高度为46.285615大剧院“亮相”之后,北侧广场开放,不少游人和附近居民,迫不及待地穿过大剧院北广场绿化带,近距离打量这颗“巨蛋”。尚未完工的广场还不够整洁,工人抡着大锤就在身边施工,围绕“蛋壳”的水池也没有注满水,但这些都无法影响人们对大剧院的好奇。

北 广场是目前能够最近距离观看国家大剧院外观的位置,站在剧院正门——水下廊道前,面前的大剧院庞大到几乎遮住整个视野,饱满的半球形外形和反光的外墙,给 人巨大的视觉冲击,甚至有一点压迫感。东侧端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曾经是天安门区域西侧最吸引眼光的建筑,地面以上建筑的体量实际上要比国家大剧院还要 大,但现在也似乎失去了光彩。我不能确定,究竟是大剧院的体积、反光的幕墙材料还是好奇的心情,让大剧院抢尽风头,但正是这种视觉上突兀的印象,成为很多 人批评大剧院的理由之一。

除 了天安门,天安门区域的其他建筑,都建设于上世纪中期,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人民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这几座主要建筑,一律保持庄重,并略带中国 传统建筑装饰的风格,只有国家大剧院,椭圆体的外形和玻璃与钛金属板相间的幕墙,呈现出工业时代的现代风格,与周边建筑形成巨大的反差,而它巨大的体量, 又将这种反差夸大。

6月 底,大剧院南侧胡同拆迁还没有完全结束,记者走在残垣和瓦砾中,跳过灰色的墙砖,仰视大剧院,更加能体会新对旧的冲击。在闪闪发光的大剧院屋面前,破败的 胡同是如此卑微和衰弱,尽管它们从明朝开始就容纳着北京居民的生老病死,但此时也不得不让位给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法国建筑师的杰作,城市的容貌,也和人的命 运一样时常发生戏剧性的改变。

近看的突兀也好,远观时的靓丽也好,已经诞生的国家大剧院提供给人们一个机会,去接纳和适应一个新的巨大建筑,接近它的人,需要尝试寻找自己的视角,去看待它。

站在大剧院地面一层大厅中,透过北侧玻璃幕墙,能看到绿化带中休闲的人群,远处是长安街和中南海大门。开放以后,大剧院将成为天安门地区难得的休闲场所,剧院四周应该弥漫着艺术和闲散的气氛,长安街上多了一分亲切和家常——这,也许也是国家大剧院给政治中心带来的新感觉。

 

<!--[if gte vml 1]> <![endif]--><!--[if !vml]--><!--[endif]-->

<!--[if gte vml 1]> <![endif]--><!--[if !vml]--><!--[endif]-->

气势宏伟的国家大剧院

玻璃与钛金属板相间的幕墙

 

大剧院掠影

记者进入国家大剧院的入口不是北侧正门,而是南门,开放以后,这条通道将是重要嘉宾的入口,汽车可以直接开进车库,嘉宾从VIP通道进入剧院内的3个剧场。如果从北侧水下廊道进入大剧院,乘坐手扶电梯上到地面一层的剧院大厅,观众正对面的是国家大剧院中面积最大,座位数最多的歌剧院,左侧也就是大剧院东侧是音乐厅,右侧是戏剧场。

大厅是一个空旷的空间,弧形屋顶笼罩在大理石的地面上,置身其间的感受有一些类似上海浦东机场候机大厅,当然,这与两座建筑出自同一设计师安德鲁之手有关。大剧院蛋壳形屋顶多数使用钛金属板幕墙,钛金属板不透明,阳光只能从渐开式玻璃幕墙透进来,玻璃幕墙从地面到屋顶逐渐缩小,屋顶实在太遥远,看上去,这条玻璃绶带好像一直延伸到无限远处的极点。

一位大剧院工程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厅地面的大理石采购自全国各地,施工的粉尘遮住了大理石的颜色和花纹,但根据“锦绣大地”的别称猜想,将来地面会呈现出五彩的图形。

钛金属板幕墙内侧的装修还没有完工,记者看到部分墙体正在安装酒红色木板,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种产自巴西的巴度树木材。记者看到另一部分墙体被一层金色金属网包裹,工作人员说,按照大剧院主设计师安德鲁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大剧院大厅体现的是金壁辉煌风格,所以剧院大厅大多使用红色、金色的装饰材料。

三座剧场是国家大剧院最重要的空间。记者首先走进中间歌剧院,以红色为主色调的歌剧院,给人华贵和稳重的感觉。观众席分3层,二层是VIP坐席,有专门的通道供VIP坐席的观众使用。歌剧院将来用于歌剧、舞剧、芭蕾等的演出,所以,对舞台的要求非常高。

 

<!--[if gte vml 1]> <![endif]--><!--[if !vml]--><!--[endif]-->

<!--[if gte vml 1]> <![endif]--><!--[if !vml]--><!--[endif]-->

华贵而稳重的歌剧院

 

记 者站在观众席第一排看,舞台前沿到底部进深很长,宽敞的后舞台为大型表演预留了道具和演员活动的空间。不仅舞台具有升降、推拉、旋转的功能,舞台前方的乐 队池也能够下降到地下,乐队演员直接从地下入口进入乐池。根据工作人员介绍,歌剧院舞台上方的灯光系统,能够在几秒钟之内变换灯光造型,这也将成为舞台启 用后的一大亮点。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设施,国家大剧院三个剧院都安排了演员工作、准备的区域。歌剧院设有 6 单人化妆套间,6 单、双人化妆间,18 中化妆间,2 乐队指挥休息套间, 6 乐队用大化妆间,和8 间练习琴房,这些区域都隐藏在地下。

事实上,看上去庞大的地面“蛋壳”,只是大剧院全部空间的大约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建筑都隐藏在地面之下。国家大剧院地下最深处为-32.50 。除了演员的化妆间、休息间、排练室和道具间,地下还是一个巨大的“工作室”,有录音棚、录音演播室和电视转播机房等。遗憾的是,由于施工原因,记者未能一窥大剧院地下的“秘密”。

当然,北侧出口是地下设置中观众可以亲身体验的最大亮点。80水下长廊穿过大剧院群边一样的水池,透明的玻璃水池中蓄水大约30厘米高,置身长廊,观众可以透过30厘米的池水眺望头顶上亦真亦幻的世界。

音乐厅“魅顶”

坐 席数仅次于歌剧院的是音乐厅。这是一座与歌剧院风格迥异的大厅,灰色主色调与原木色舞台相映衬,更加优雅和现代。舞台设于观众席中央,位置比观众席底,在 主要观众席对面的墙上,安装了目前亚洲对大的管风琴。记者看到,银色的风琴管已经伫立在墙体中,发出冷艳的银色光泽,它的装饰效果,大概可以超过任何装修 材料。管风琴的演奏琴分两种,机械琴摆放在靠近琴管的墙下,电子琴放在舞台上。

工作人员介绍,安装管风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安装人员此前已经在音乐厅中安装了好几个月。管风琴琴管需要在无尘的环境下安装,如果尘土进入琴管,会影响将来的演奏效果,所以,生产这架管风琴的德国公司目前暂停了安装,待到音乐厅装修完毕以后,才能完成最后的工作。

音乐厅中最夺人眼球的,是白色的浮雕顶棚。记者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巨大的不规则浮雕顶棚,它像一片起伏的沙丘被倒置在天花板上,又像刚刚被海浪冲刷过的海滩,海滩上甚至留下流水的痕迹和蟹贝们出没的印痕。如此大面积的不规则图形浮雕顶棚,在世界建筑装饰中也属罕见。

168块玻璃纤维增强水泥板(GRC)、每块板重近1吨、总重量超过130吨——这些枯燥的数字完全不能与浮雕顶棚的艺术感联系起来。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设计师安德鲁很得意于这个顶棚的设计,他也曾经为了实现这个高难度的设想而付出更多的精力,最后完成的效果让他很满意。

<!--[if gte vml 1]> <![endif]--><!--[if !vml]--><!--[endif]-->

<!--[if gte vml 1]> <![endif]--><!--[if !vml]--><!--[endif]-->

音乐厅管风琴

音乐厅白色的浮雕顶棚

 

2004年初春,张宝贵遇到安德鲁时,安德鲁已经在中国物色制作浮雕顶棚的机构。张宝贵是国内最早从事石艺产业的人,面对设计师苛刻的要求,一开始,他也没有把握能完成这个从未遇到的工程。张宝贵的企业擅长大型玻璃纤维增强水泥雕塑,但从来没有制作过如此大的浮雕,更加困难的是,这些浮雕还必须组成图形吊在空中。

200块浮雕每一块形状都不同,168块必须能够拼接出完美的图形,不规则的图案起伏落差最大达到48厘米,这些要求都指向浮雕制作的精细能力。张宝贵过去制作的浮雕产品,误差可以在12厘米,但浮雕顶棚的误差,必须控制在几毫米中。音乐厅浮雕吊顶的制作一共用了800天,正式生产前的实验却用了600天。

为 了使用中的安全,浮雕还增加了一些小设计。每一块浮雕板背后都是一个挂在天花板上的空箱,消防喷淋器的管道经过空箱,一旦发生消防事故,喷淋器喷水以后有 可能在浮雕中积水,而水的重量加大了浮雕的重量,有可能造成固定零件的脱落,如果一千多斤重的浮雕板坠落到观众席,将酿成新的灾难。所以每块浮雕板上预留 了小孔,用来导流浮雕箱中的积水。

看着已经吊装完成的浮雕吊顶,张宝贵很激动,他想能带着员工观看大剧院开放后音乐厅的第一场演出,“票价再贵,也要买来给大家看,这是我们的荣耀。”

剧院“声”材

音 乐厅“魅顶”除了为音乐厅增添艺术的氛围,它还是一个考虑声学效果的设计。对于音乐厅来说,第一重要的就是声音,一切建筑和装饰设计都要为声音效果服务。 凹凸不平的顶棚,更加有利于声音的扩散,不规则图形的浮雕顶棚,就是一个声音扩散器,把舞台上发出的声音扩散到观众席的每一个角落。

浮雕顶棚只是大剧院声学“窍门”中的一个,为声学考虑的精巧设计,处处可见。歌剧院室内看上去是椭圆形的,但观众眼镜看到的形状却是个“假相”。负责大剧院室内音质测试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物理实验室燕翔教授介绍说,从视觉美观上讲,弧形墙面的椭圆剧场,会更加美观,但圆弧形对于音质来说却是致命的形状。长方的体型有利于反射声音,音质最好,但看上去又会古板。最后,设计师使用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现在,长方形歌剧院墙面被蒙上金属网,这样,看上去歌剧院墙面呈圆弧形,但声音却能穿过金属网投射到金属网背后真正的墙面上。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金属网与墙面之间还安装了装饰灯,灯光映上金属网后面红色的墙面,再透过金色的网面,看上去富丽堂皇。

 

<!--[if gte vml 1]> <![endif]--><!--[if !vml]--><!--[endif]-->

<!--[if gte vml 1]> <![endif]--><!--[if !vml]--><!--[endif]-->

灯光映射下的弧形金属网

 

另一个声学设计是“数字墙”。在音乐厅和歌剧院中,记者看到四周墙面都是凹凸的立体木质墙面,就像“站立”起来的钢琴琴键。燕翔教授说,凹凸的墙面也是为了声音可以得到更多的反射,保证坐在每个位置的观众,都能听到同样优质的声音。据燕翔教授介绍,如此大规模地在剧院中使用“数字墙”,国内还是第一次。

<!--[if gte vml 1]> <![endif]--><!--[if !vml]--><!--[endif]-->

<!--[if gte vml 1]> <![endif]--><!--[if !vml]--><!--[endif]-->

错落有致的“数字墙”

 

这些只是显而易见的声学设计,大剧院的地下还“隐藏”着录音棚、录音演播室等设施,它们都要求最优质的声学设计,而工程师们最先要解决的,是如何阻断外界的噪音。

国家大剧院地下正好与北京地铁二号线相邻,地铁不可避免地发出振动,振动通过地面传导以后,会给录音棚带来噪声。解决振动噪声的办法是,给录音棚装一个避振器。

于是,设计师真的让房子“站”在了弹簧避振器上。将来,当音乐家们走进国家大剧院地下200平方米的录音棚时可能无法想象,他们正“悬”在400根弹簧上。燕翔教授介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物理实验室承担了录音棚弹簧避振的实验,现在已经完工的大剧院录音棚下,每一根锰钢弹簧的承载力是1吨左右,设计寿命是100年。

<!--[if gte vml 1]> <![endif]--><!--[if !vml]--><!--[endif]-->

<!--[if gte vml 1]> <![endif]--><!--[if !vml]--><!--[endif]-->


 

让房子“站”在弹簧上当然也有风险,对于录音棚来说,每一根弹簧都至关重要,如果400根弹簧中有一根断裂,录音棚的重量立即转移到其他399根弹簧上,399根弹簧不堪重负,又可能导致新的断裂。这种“雪崩效应”,最终会让整个录音棚“摔”到地面。所以,建造前严格的实验和测试,是非常重要的。

“毕竟已是自家人,也有很多内秀。”燕翔教授说。虽然对大剧院的争论不绝于耳,但几位参与大剧院工作的工程师都向记者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大剧院中很多技术和设计理念的创新,将给国内今后的建筑带来启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