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二十多年前,CD刚出现的时候我在一个学术研讨会上就预言,CD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半导体存储器取代。果不其然,如今的mp3,U盘播放器广为流行,CD也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了。今年刚好是个转折年,新一代互联网的出现,几十G甚至更大的U盘只要200多元,从网上下载CD音质(取样频率44.1kHzWAV格式)的歌曲,甚至比CD音质更高的节目(取样频率96kHz,192kHz)成为可能。低压缩比的格式如APE等也开始流行起来。将来音质较差的mp3音乐节目会像广播一样免费提供,而比CD音质更高的音乐节目会以较低的价格在网上销售。试想,增加一个USB解码器,成本只有几十元钱,音质可以做得比CD更好,更环保,更方便,CD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目前流行的一两百元的电脑多媒体音箱跟收音机一样,还会存在一段时间,渐渐趋于饱和。真正意义的高品质多媒体音响将会出现。它既不是现在的多媒体音箱的简单升级,也不是原来的HIFI音响或监听音响的缩小板。而是全新开发的,更高水准的,适合听音环境的,价格适中的音箱,是数字家庭的一部分,与高清电视,高速互联网和高容量存储器相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款音响能达到这一要求,包括世界著名音响品牌生产的4000元左右的多媒体音响,在播放CD音质的节目源时,也显得力不从心。为什么说新一代的多媒体音响不能简单地用现有的HIFI或监听音箱代替呢?下面做一个技术分析。
我们在音乐厅或影剧院里听几十万到几百万元的音响,觉得很好听,如果把它搬到家里,就变得很难听,声音很粗燥;一个好耳机,戴起来很好听,低音特别好,如果把它放在桌子上听,就听不得了,叽叽喳喳,没有低音,一点也不好听。听觉感受是跟听音的环境密不可分的。同样地,传统的HIFI或监听音箱听音距离在两三米以上,功率比较大,振膜(振动盆、纸盆)一般比较硬,比较厚重。在近距离小功率的听音条件下(混响半径内),反应迟钝,拖泥带水,声音比较粗,比较吵。低音听起来像敲门板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