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真理往前一步就是谬误,不外如是。不要说木桶效应这种只是根据现象统计出来的结论,便是牛顿经典物理都有它的适用范围,都不是万能的,木桶效应何能例外。
用木桶效应去衡量一个木桶,肯定没有问题;去解释一条流水线各环节工效,肯定没有问题;但不是所有链路都可以用的,想要用好木桶效应,首先得搞清楚每块板的具体长度,度量衡也要统一,量这块板用公制量那块用 英制,当然要出问题。
整个音响系统的还音链路,初分都可以分三段,音源部分数字电 信号,这里考虑误码、算法、滤波、取样精度、时钟误差更主要;放大器部分为模拟电信号,考量谐波失真、交越失真、转换速率、信噪比、电阻尼系数或者说内阻、低阻抗输出能力,细分还有不少能影响到声音的指标不一一赘述;音箱包含了分频器和几个单元以及匹配的箱体,考虑的除了单元的谐波失真特性外还有群延迟特性、频响曲线波动性、猝发信号和后沿信号特性等。
音源部分,跟放大器能有共性的,除了电源电路,就只有DAC之后的模拟运放的滤波和缓冲单元,但恰好这是最不具备决定性的环节,这两块“木板”你怎样比较它们的长短?音箱部分, 跟放大器有共同指标好比较的也就一个THD+N%,然而音箱别的指标、放大器别的指标,对声音影响就不大了么?这两者,又如何确定它们对声音的影响各占了几成?不搞清楚 这两问题,就先别忙着盲目用短板理论,否则就是鸡同鸭讲。
所谓放大器和音箱三七开,也就是当初理论上和实践上对两者影响声音的机理和实际效果认识不足才来个一刀切。很不幸的是一刀切才是个真正的普适定理,一个能得到错误结论的普适定理。 正如曾经有人提出因为音箱的失真不低于5%(那个时候是这么个情况),所以放大器的THD+N%有个0.1%就听不出来了,事实是不少0.000x%的谐波失真的特性的不同功放照样差别明显,这里问题根本不出在THD+N%上,是别的指标在作怪。后来于是又有人提出,功放的谐波失真跟音箱的谐波失真是不一样的,两者不可等同,其实还是没有在纠结于谐波失真问题上,可能是因为这个指标最成熟测得最准?
功放和音箱,除了都是属于音频器材,其它共同点真的不多,没法比较;叶问的咏春跟英国人的拳击除了都是搏击术,也没有共通之处了,也没法比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04-28 00:48:1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