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楼论坛技术交流区基础理论室 → 音圈集肤效应


  共有2997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音圈集肤效应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danny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一天到晚游泳的鱼
等级:黑侠 帖子:533 积分:574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5-11-3 9:29:19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4-11 21:28:04 [显示全部帖子]

你这是理论上的设想,还是有实例的反应?
你有何理论或是实测发现音圈集肤效应(应该是可听范围吧)?


学习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danny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一天到晚游泳的鱼
等级:黑侠 帖子:533 积分:574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5-11-3 9:29:19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4-11 21:33:30 [显示全部帖子]

"集肤效应(skin effect)
指音响线材中的一种现象,即信号的高频部分将会沿导体表面流动而信号的低频部分则在导体的中心流动。"

以上是<<视听技术>>上的音响方面的名词解释,但我不明白这会对实际的听音有何影响?



学习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danny
  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一天到晚游泳的鱼
等级:黑侠 帖子:533 积分:574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5-11-3 9:29:19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4-11 21:44:33 [显示全部帖子]

音响专用线材原理

音响专用线材在现阶段仍存在著许多令人不解的问题,因为听觉上的主观意识造成彼此间聆听结果之差异甚巨;加上与器材匹配的问题,往往令人在选择线材上无所适从。有监于此。BONA愿意提供些许制线经验供音响同好及从业人员作为参考。
须知,一条音响线之基本电气参数包括电阻[RESISTANCE]、电抗[REACTANCE]及阻抗[IMPEDANCE],另产生电容[CAPACITANCE]、电感[INDUCTIVE REACTANCE]、电磁效应[ELECTROMAGNETIC FIELD EFFECT]、集肤效应[SKIN EFFECT]、近接效应[PROXIMITY EFFECT]……等等影响原始音响特性的因素,以下就此类问题略做探讨:
首先就电阻而言,乃是线材将电流转换为热能之趋势,其导体的多寡决定其电阻值。通常导体的平方数 [ 截面积 ] 愈大,其单位电阻值愈小,但是仅从外观尺寸判断常常产生误导,因为有些线材将披覆层做得极厚而导体却不成比例,所以应从截断面来确认。喇叭线必须为低电阻,以免因发热而损失音乐讯号,这些热损失在低频时特别显著;换言之,太细的喇叭线是无法符合低频传输的需求。其次,所谓电抗是电磁效应由感应线圈 [ 例如:分音器、滤波器 …… 等]有选择性的保持背向电流,其充满在所需线路中。若非增加电阻和电容,很难将电抗消除。若将导体拉近时可产生电感降低的效果,但电容则升高,它会消减高频或吸收部份信号而使音质降级;若使用低介电常数[介质系数]之绝缘材料[例如:PP、PE、TEFLON……等]有助于减少电容及非传导性吸收。再则就阻抗来说,其乃是呈现在信号流的总对抗,也是电阻和电抗的结合在线材电气特性测试图中,可看出阻抗曲线在可听频谱内戏剧性的偏离,从偏离点到电阻与电抗曲线交叉点间可画出产生音效最为悦耳之圆形频率范围,在线材上可称之为临界频率范围。人类听觉可感的频率约在1500Hz-3000Hz,在此范围上下逐渐消减之,所以音响线材具有大临界频率范围时会产生音场及音压较为庞大之感。
除了上述各种影响线材传输之因素外,尚有许多复杂的内外在因素左右著导线的传输品质。因此,为了求得各类参数之平衡点而产生了下列几种不同的线材结构设计[粗略区分]:

A.绞合双并线 B.管状双导线 C.多管状导线 D.细导体螺旋排列线 E.同轴式编织线

A、B、C型线材的设计趋向于承受较多的近接效应,所谓近接效应即高频趋向於通过一导体中最接近反极向导体部分,其乃是由音响信号产生之磁场连续变化所引起,为避免之,必须将正极导体与负极导体保持相等而一定之间距。否则,音乐信号会因为在股线间跳跃产生压缩电阻,而使得音响效果变得模糊且产生较粗的颗粒。至於集肤效应是指高频信号集聚於导体之表面,频率愈高导体的有效截面积愈薄,而导至电阻在某频率范围内迅速增加,进而影响高频的延伸能力及质感。
D、E型线材之设计精神亦可解释为改善各股间之近接及集肤效应。唯使用镀锡或镀银铜可改善导体间连接部份,但并非能够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各单独股间完全绝缘,例如利用漆包线、李兹线……等可获得较佳的改善效果。
由于前束音响专用线之各类效应及设计背景,可得知欲获得一条全面性的线材始终让线材设计者绞尽脑汁。因为其中各项影响因素往往是相互冲突无法兼得。当线材将音频信号处理得富有浓厚的中音域及重击的低音域时,虽可产生壮硕的音响感及宽阔音阶的印象,但会持续将高频部份衰减。若设计导向於凸显中音域之泛音及高音之基音,会产生提升乐器形体及定位感的效果,但因为过度调中音域之上方发声而产生夸大人声之唇齿音的缺失。再则,若将线材的临界频率设计到偏高之范围,其长处在於显露其他元件在系统中之品质展现,也就说这种线材很少加上自我特性,趋向安静而平稳的传输信号。但感受到的音阶可能无法像前述的设计那么广泛,也往往无法发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仍不可忽略其音质及音乐性的表现,同时前后的分离感亦相对有正面的提升。

我想上文转贴的有关集肤效应的说明,应该是楼主的本意吧?!

若是,但我仍不明白,楼主是如何确定集肤效应比其它的因素(如膜片的弧度,饰板的形状等等)更表现出了它的影响力了?



学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