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楼论坛技术交流区电声器件与系统设计软件应用及仿真室 → [原创]【扬声器系统设计与仿真】声衍射对扬声器频响曲线的影响计算


  共有2274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扬声器系统设计与仿真】声衍射对扬声器频响曲线的影响计算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g574100239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94 积分:811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1-4-25 2:04:33
[原创]【扬声器系统设计与仿真】声衍射对扬声器频响曲线的影响计算  发帖心情 Post By:2015-12-31 7:46:40 [显示全部帖子]

您无权查看精华帖子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g574100239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94 积分:811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1-4-25 2:04:3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5-12-31 10:47:14 [显示全部帖子]

以下是引用imxp在2015-12-31 09:54:06的发言:
 

记得之前找过LEAP提到的参考文献,其方法好像是将连续的边界变成了离散点(计算经过每个离散点的声线辐射),跟有限元的方法有点接近(分成空间网格)。

上述图A2\3中提到的修正曲线用来估计是可以的,但由于喇叭口径不同或者分割震动情况不同,造成的每种振膜本身的辐射特性不一样,导致其装在无限大或者有限大障板上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LEAP的计算速度有点慢,且在某些边界上出现明显的问题。例如在模拟一个采用地平面测试模式时的扬声器系统曲线,此时无论是箱体长边靠地平面、还是短边靠地平面,其结果和全空间测试的结果是一样的(3个曲线形状一样,只是2条地平测试模式的曲线整体SPL提升了6dB)。但实际测试表明,3者的曲线走势都有较大的差别。

不知道用COMSOL会不会避免这些问题?很希望看到楼主的一些模拟结果。




1.不同口径大小,振膜形状等确实会影响校准曲线。有限元模拟中可以对比体现出来。

2.三维的声场计算确实稍慢点。没做过提到的不同摆放的影响。合适的时候可以试试看

3.主要的问题在于没那么容易和实测数据进行比对。消音室和半消音室本身存在低频缺失,半消音室(无限大障板)的低频截至频率又通常比较高,消音室自身的校准曲线其实也应当同声源的大小和声源形状(不同口径,振膜形状)相关。各种因素叠加起来的误差会比较大。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g574100239
  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94 积分:811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1-4-25 2:04:3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5-12-31 14:03:18 [显示全部帖子]

以下是引用imxp在2015-12-31 13:43:41的发言:



(论坛的引用回复老是有问题)





关于第3点和实际测量结果的比对,其实这里有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想通,就是我举的例子里面(一个非正方型面板的音箱,喇叭装在水平中心、垂直方向的一侧),在LEAP模拟地平面测试方式和全空间的结果是完全重合的,仅SPL提升6dB。------这似乎有违常识,在全空间里,前面板的4个边都参与了声传播中的第一次衍射,而且声波从4个边一直传播到其他的边。而在地平面测试方式下,前面板的3个边其参与声波的第一次衍射情况和之前一样,但另外一边(靠地的边)则完全不一样了,且第2-N次的传播已经完全不同,所以按直观理解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中频部分即300-3000Hz之间,因为这段频率在各个消声室测试的话干扰还是比低频小很多,实际的测试对比也反映了这个问题。

说的有点啰嗦,见谅。



这个看起来应该是Leap衍射计算的问题。

我提到测试的问题主要是自己的模拟结果没有和实际对比测试过,对这个衍射的模拟结果还持保留态度。倒不是针对你提到的这个问题。我是希望后续可以用实测数据来校准仿真的设置,比如网格划分/边界条件等设置。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