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楼论坛信息发布区行业动态室 → 转贴:魏荣爵院士:“好学生”没有统一标准


  共有6091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贴:魏荣爵院士:“好学生”没有统一标准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紫金山天文台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248 积分:402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5-10-31 17:21:35
转贴:魏荣爵院士:“好学生”没有统一标准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11-17 14:37:54 [只看该作者]

本文是为了献给南京大学声学专业创办者、中国声学事业奠基人之一魏荣爵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即将到来的90华诞的纪念文章

魏荣爵声学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1916年出生于湖南邵阳。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所长,信息物理系名誉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37年毕业于金陵大学理学院物理系。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和伊利诺夫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原子核物理。1947年获硕士学位,转入洛杉矶加州大学攻读声学,1950年获博士学位。

魏荣爵院士很早就从事教育事业,著名的物理学家朱光亚、生物学家邹承鲁在青少年时期都曾是魏荣爵先生的学生。两弟子虽然性格差异明显,但都给魏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朱光亚是个极为认真刻苦的学生,他的物理作业书写规范,非常整洁,魏先生甚至建议把作业交给书店作为物理课本使用。与朱光亚的严肃内向相比,邹承鲁是个非常活跃的年轻人,口才出色、思维敏捷。这两位“院士学生”的小故事说明“好学生”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要指导孩子们按照自己的个性寻找出成长之路。

在魏先生的眼里,新世纪的青少年“前途无量”。他希望孩子们要有健康的身体,不仅要会学习,还要会娱乐,游戏也是一种学习。魏先生指出,我们的孩子最大的优势是勤奋,但思考的范围不如外国孩子开阔,所以要有意识地加以弥补。

青少年时代是智力发展的高峰,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孩子们要在这个阶段汲取多样的知识。过去中国在科技方面相对落后,理论多实践少、转化为生产力的更少,现在的孩子有了比较高的起点,在未来的信息时代,不论孩子们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大家都要共同努力,尽量缩短中国和世界的差距,致力于将新世纪变成“中国人的世纪”。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imxp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野兔新任书记员
等级:版主 帖子:809 积分:14423 威望:2 精华:10 注册:2005-11-6 0:00:34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12-1 3:15:12 [只看该作者]

顶!



你在楼上拍板砖,拍板砖人在楼下拍你。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一个老兵
  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3518 积分:31704 威望:5 精华:20 注册:2005-10-31 11:40:5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12-1 5:24:40 [只看该作者]

现在总在线405人,不大可能吧,

现在的北京时间才5点多.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一个老兵
  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3518 积分:31704 威望:5 精华:20 注册:2005-10-31 11:40:5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12-1 5:47:41 [只看该作者]

现在在线人数为7人,那三四百个一下子走了?!

我想我们这个网站的人数统计软件恐怕有BUG吧.

立此存照.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ralfli
  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民 帖子:13 积分:154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6-11-14 22:22:04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12-2 19:39:11 [只看该作者]

人老眼花,老兵老了,呵呵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紫金山天文台
  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248 积分:402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5-10-31 17:21:35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12-4 15:30:39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紫金山天文台在2005-11-17 14:37:54的发言:

本文是为了献给南京大学声学专业创办者、中国声学事业奠基人之一魏荣爵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即将到来的90华诞的纪念文章

魏荣爵声学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1916年出生于湖南邵阳。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所长,信息物理系名誉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37年毕业于金陵大学理学院物理系。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和伊利诺夫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原子核物理。1947年获硕士学位,转入洛杉矶加州大学攻读声学,1950年获博士学位。

魏荣爵院士很早就从事教育事业,著名的物理学家朱光亚、生物学家邹承鲁在青少年时期都曾是魏荣爵先生的学生。两弟子虽然性格差异明显,但都给魏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朱光亚是个极为认真刻苦的学生,他的物理作业书写规范,非常整洁,魏先生甚至建议把作业交给书店作为物理课本使用。与朱光亚的严肃内向相比,邹承鲁是个非常活跃的年轻人,口才出色、思维敏捷。这两位“院士学生”的小故事说明“好学生”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要指导孩子们按照自己的个性寻找出成长之路。

在魏先生的眼里,新世纪的青少年“前途无量”。他希望孩子们要有健康的身体,不仅要会学习,还要会娱乐,游戏也是一种学习。魏先生指出,我们的孩子最大的优势是勤奋,但思考的范围不如外国孩子开阔,所以要有意识地加以弥补。

青少年时代是智力发展的高峰,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孩子们要在这个阶段汲取多样的知识。过去中国在科技方面相对落后,理论多实践少、转化为生产力的更少,现在的孩子有了比较高的起点,在未来的信息时代,不论孩子们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大家都要共同努力,尽量缩短中国和世界的差距,致力于将新世纪变成“中国人的世纪”。

11月23日5时22分,83岁的邹承鲁院士停止了呼吸。北京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李四光纪念馆”的二层小楼,从此告别了它最后一位院士主人,将李家“夫婿三院士”的故事永远封存于此。???? 因患淋巴癌化疗后引发肺部感染,一周前,医院向邹承鲁征询意见,是否在最后时刻切开气管、接入呼吸机以维持生命。邹承鲁答:“我不要苟延残喘。”

  科学界仰望的道德标杆

  “避免追求新闻价值”的邹承鲁,却无法不成为新闻的焦点

  “努力追求科学真理,避免追求新闻价值”,是邹承鲁一生做学问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然而无论他怎样低调,也无法不“成为新闻焦点”。在后辈心目中,他是科学斗士与真理卫士的完美结合。

  从上世纪60年代参与牛胰岛素人工合成的辉煌,到65岁至70岁“青春再现”的第二个学术高峰,邹承鲁始终站在中国生物化学研究的前沿。及至晚年,他更因疾呼坚守科学准则而成为中国科学界仰望的道德标杆。

  第一次接触邹承鲁,是在1997年的“两会”上。政协小组讨论,他坦言对科技界的现状“有点悲观”,“九十年代以前,海峡两岸公认学术水平‘北大第一’,而如今已是‘台大第一’。我们一方面钱少,一方面没有用在刀刃上。”

  此时的邹承鲁,已经意识到科技管理体制的弊端,引发了学术道德滑坡。他两次联合其他院士,在报纸上倡议讨论“科研工作中的精神文明”,呼吁尽早出台科学道德规范。此后,针对科学家为核酸营养品做商业广告、留学归国人员夸大学术成果、企业虚夸“5年克隆全部人体器官”、院士涉嫌论文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邹承鲁不顾年迈体弱,一次次披挂上阵,为净化学术空气擂鼓呐喊。

  作为中国科技界良知的代表,邹承鲁以自己的言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今年1月,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看望邹承鲁时动情地说:“邹老,您不断讲科学道德、不断讲重视基础研究……尽管有人听了不高兴,不去理他,还是要讲。”

  邹承鲁坦言:“或许很多旁观者认为,我对科技界的现状一定很失望。实际上,我还是充满了希望的。”

  新中国生物化学发展的奠基人

  五十余年的科学生涯中,他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


  “邹先生是新中国生物化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共事多年的王志珍院士这样评价邹承鲁。

  1965年9月17日,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牛胰岛素,在与美国、德国、瑞士的国际竞争中拔得头筹,轰动了世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有很多条道路,为什么最后能选定正确的路?”王志珍院士说,“就是因为邹承鲁告诉大家说,胰岛素的A、B两条链可以合成起来,成为有活性的天然胰岛素。这是他做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

  一年后,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组长梯塞留斯访华,目睹中国同行在薄弱基础上的创新成就,他不禁感叹:“人们可以从教科书中知道怎么造原子弹,但绝不可能从教科书中学会人工合成胰岛素。”

  195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邹承鲁告别新婚的妻子,追随岳父李四光的足迹回到祖国。在五十余年的科学生涯中,他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建立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的理论体系,开辟酶与分子伴侣关系的新课题,提出酶活性部位柔性学说,“邹氏公式”和“邹氏作图法”被收入教科书……他培养的学生,如今不少已是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其中包括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5年,邹承鲁和王应睐同赴国际生物学会大会,在这次大会上确立了中国大陆科学家加入国际学术组织的模式。“像这样的事情,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去做的。只有王先生、邹先生这样的大科学家才能担此重任,因为他们在国际上说话有足够的分量。”一位院士评论说。

  “像这些得罪人的事情,还是由我来做”

  他那清越的声音,将永在科学的殿堂中回响


  年过八旬的邹承鲁仍在考虑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只要头脑还清醒,他就愿意多做事。”在邹承鲁身边做秘书已经有13个年头的刘江红说,这些年来,邹承鲁始终坚持到研究所全时上班,即使是发现患淋巴癌后,只要走得动,他还是会坚持去半天、一天。“

  邹先生是很坚强的人。”刘江红说,9次化疗对邹承鲁的损伤很大,中间还摔过两次,大小手术很频繁。“等再能坐起来的时候,他的腿上已打了5个钢钉。就在那种情况下,他还是坚持拄着拐杖行走,而且没叫过一声疼。这让医生都非常惊讶。”

  今年4月,我们因为报道的事向邹先生请教,电话打过去,他在那头说:“我刚从医院回家,这回看来是真病了。”可是从语气中,很难听出说话的是一个病重的老人。直到今年11月2日,他还在网上发表了《必须严肃处理学术腐败事件》,文中提到:“几个月以前,当某一位院士的问题开始在媒体上曝光的时候,我曾通过学部给中国科学院学部道德建设委员会主席写过一封私人信件,我认为,科学院有责任处理院士的问题,要求科学院学部道德建设委员会就此事进行调查,如果属实,应予以严肃处理。几个月以来我一直在等待,但迄今为止,没有看到这件事的任何处理结果。”邹承鲁告诉学生,“像这些得罪人的事情,你们可能不大花时间去管,还是由我来做。”

  耄耋之年的邹承鲁还能背诵白居易的《琵琶行》全诗。“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他那清越的声音,如同霜天中高亢的鹤鸣,将永在科学的殿堂中回响。

  邹承鲁,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发展中国家(原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五、六、七届委员,八届常务委员。1923年5月17日生于山东青岛,祖籍江苏无锡。上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化学系毕业后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获得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他为我国率先实现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创立了“邹氏公式”和“邹氏作图法”,建立了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酶活性部位柔性学说。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来源:人民网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