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声学楼论坛 http://www.nju520.com/bbs/
看一点跟我们日常生活更加相关的信息。刺激消费。我很好奇会怎么刺激。08年说拉动内需,结果是投了4万亿,拉高了房价。这次又要刺激消费,是不是再投4万亿,拉高物价呢?等着吧。
中国誓言采取新一轮措施以刺激消费,目前中国经济在出口趋弱和楼市低迷的压力下正出现放缓。
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周四在宣布上述计划时还表示,去年中国的贸易顺差收窄至大约1600亿美元,这是连续第三年收窄,这一趋势可能为人民币放缓升值速度铺平道路。
陈德铭在年初规划会议——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讲话,是一个重要迹象,突显面对最新的全球经济困境,北京方面正在调整政策。2008年时中国曾推出大规模财政刺激措施,而此次转而聚焦于鼓励消费者增加消费,以释放国内需求,将其作为一个新的增长引擎。
不过,分析师们告诫称,这方面的努力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开花结果,而中国经济今年肯定会放缓。
陈德铭表示,中国政府正在研究一系列新措施,以提振消费者在节能产品、旅游和在线购物上的支出。他还表示,政府正在研究取代去年底失效、此前一直颇为成功的汽车及家用电器购置补贴。
“今年的国内外环境严峻复杂,”陈德铭表示。“商务工作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陈德铭并未详细说明商务部将如何实施其计划,但他的讲话将起到蓝图的作用,让官员们拟定相关政策和计划,这些政策和计划很可能在未来几个月陆续公布。
中国在刺激消费方面拥有广阔空间。20年前,中国家庭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半,但到了2010年已降至仅占GDP的33.8%,对于和平时期的大型经济体来说,这一比例之低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
摩根大通(JPMorgan)经济学家朱海斌表示,中国很可能正处于一个转折点,即消费在经济中的份量正开始上升,但这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我们并不认为消费将在今年出现飙升,但它将保持稳定增长,”他表示。
虽然中国经常被形容为一个出口拉动型经济体,但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对贸易的依赖已大幅降低,以至于如今净出口对中国增长率的贡献已为负值。
陈德铭表示,中国政府将为出口商提供更多支持,协助它们进行融资,并提供退税,以求稳定贸易形势。他没有提到有争议的中国汇率政策。外国批评人士(尤其是在美国)仍认为人民币低估,但许多分析师相信,在去年对美元升值4.5%之后,北京方面将放缓人民币升值步伐。
过去20年间,中国经济迅猛扩张的最重要发动机是资本密集型投资。北京方面仍拥有可观的财政底气,可推进重大投资项目,目前的一个关键项目就是建造数以百万计的经济保障房单位。但是相比2008年中国大举增加基础设施支出以提振经济,目前这方面的空间较小。
此外,中国仍在对付2008年刺激计划的后遗症。地方政府背负的沉重债务已开始到期,而中央政府近年被迫发起严厉的收紧行动,以阻止房地产市场过度膨胀,形成一个泡沫。
“中国仍在对付2008年刺激计划的后遗症。地方政府背负的沉重债务已开始到期,而中央政府近年被迫发起严厉的收紧行动”
这让我想起这段时间看到电视新闻报道,地方政府收入一片高涨。深圳是11年财政收入超过1万亿(前两天第一现场以很自豪的口气报道的)。呵呵,小小一个深圳市,1万亿!不说也罢!
来自深圳市政府网站的说法:“深圳自南宋末年已陆续有移民落脚,建市后人口增长迅速。2010年末常住人口1035.7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51.03万人。包括流动人口的总人口数为1322万人。”
1.1万亿(节目中采访嘉宾说的)的财政收入,1322万人(包括流动人口,也就包括工厂普工)。平均每人为财政收入贡献83207元。哇,好多人一年的总收入还不到8万呢!
声明:关于财政收入是在看电视节目时看到的,如果记错了,实在抱歉!不过我想我应该没记错。
刚刚上网查了一下,有一篇文字性报道是“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分别突破4000亿元和1300亿元深圳市财政年终零点结算传出捷报:2011年我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全市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分别突破4000亿元和1300亿元,达到4056亿和133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7%和21%,地方财力规模迈上新台阶。”。
不过在电视节目里,我清楚的记得被采访的人明明说地方财政收入“1.1”,我想不应该是1.1千亿,现在文字报道是1339.6亿。
就按这篇报道的说法来算,平均每人为ZF财政收入(包括地方和中央)也是贡献了40817。这个数字依然高于很多人的年收入。如果考虑到还有很多人是从财政里面拿工资的,实际平均每人贡献的还要多。
把这些信息放出来没别的意思,给关心的人看看,了解一下。如果你的年收入比贡献财政的还低,呵呵.......
中国的经济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在全世界看来, 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算好的了,说中国要破产什么的,天方夜潭!
朗咸平过分自负了, 他太高估了自己的能量了, 说谁破产谁就要破产. 我记得他以前的文章里还说什么世界上第一流的人物都是搞经济的,都是学经济出身的, 我看了后笑了, 因为只是他抬高自己专业领域的说辞罢了. 他以前在台湾好像学习也不怎么的,后来跑美国去混了个文凭, 我感觉他在美国应该是混不下去的样子. 美国人才济济,他那种水平,放在在美国经济学界里就是被活埋的,谁会鸟他? 所以他只好回到香港大学里混. 实际上在外人眼里,他只不过是个经济学家而已, 而且也是经济学范围有限的领域, 比如你让他去管理银行,做银行家他就不胜任. 就像学校里做学问的教授和企业里做实际开发工作的工程师的差别一样.
朗咸平的话我早就不信了, 他早年的理论有一定道理, 我买过他演讲的一张DVD, 但后来感觉他的表现更像一个小丑,一个见风使舵的学者. 到处走穴演讲什么的,赚钱而已,还有什么呢.
所以后来他的书,文章我全部删掉了.
在我们电声工程师眼里, 朗咸平这样子只懂经济的甚至是可以被鄙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