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声学楼论坛 http://www.nju520.com/bbs/
一篇关于PMC传输线音箱的分析的文章,提到次共振频率问题:
“FB1的实际传 输线 长 度大约是 2.4m,加上每个 转折 面上贴 敷 的高阻尼 吸音 材料从 而使等 效传输线 长度延 长 为 3m,这 就意 味着 FB1的传 输线 主共振 频率 点是 29Hz,次 共 振频 率点 是 22Hz和 44Hz。”
请问:什么是次共振频率?怎样计算?
谢谢了!
期待!
众所周知,共振不是在一个点而是在一个区域。
和固有频率接近的那个点,共振达到最大。
那么,是不是把共振的“频带”划分出来:如在最大相应的幅值0.7处(也就是-3dB)作为界线.
再把这个界线作为“次共振”频率。
是吗?
不同的共振系统,相关的特性参数不一样,在共振曲线(如振幅或速度曲线)上也表现不同。
至少有一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共振峰的平坦或尖锐程度。
具体的情况就要看在什么场合了。有的时候是需要尖锐的谐振峰的,有点时候又希望尽可能平坦一些....
次共振频率的分布情况,也许就是这个问题的一个表征。
是不是?
提出这个问题后,一方面期待着有人来指点。
一方面,也在苦苦的求索着,却一直未有明确的界定。
只是在《声学基础》的24页关于速度共振的论述里,有“速度的振幅比共振峰值下降1.4倍时在峰的两边所对应的两个频率”的说法。
这两个频率的相对差值,代表了速度共振曲线的平坦程度......
是不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