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手机客户,在前期ID设计、堆叠过程中,由于产品结构的因素,一再压缩音频的BOX(BOX形状、出音部分的结构),但是又赋予它很高期望的声学特性。在没有仿真设计前,只能以手板的方式进行音频特性的验证。此时又会因项目的周期的因素,不得不强行上马,当结构已经定下来的时候,再通过修改结构进行调整BOX的声学性能已经是不现实的了。此时就有矛盾产生了,手机客户一再要求BOX厂家调整性能,BOX厂家一再调整单元性能(这是无效的),有点进入了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前期的仿真设计,至关重要!
一是可以提前识别结构对电声特性的影响,二是可以现场与客户有理有据的进行沟通、修改结构,最终达成一致。
既节省了时间,又解决了问题。
仿真设计虽好,建模不易,且用且深入。
今天下午在群里讨论下,以下是群里讨论的频响曲线之一:
一款侧出音BOX。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micro-cap-box.jpg

正确等效腔体的形状建模,用micro-cap进行前期的模拟仿真,参考性的确很有帮助
电力声类比,在Micro-cap进行简易的建模比较容易和形象,这点比早期使用的pspice更为直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电力声类比.jpg

以上电学端、力学端、声学端相对应的“结构元件”,一一进行了对应。很直观。
想了想,还是先从单元的电声类比开始吧。
以下是一款耳机单元的结构剖面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单元剖面图.jpg

从上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腔体部分:单元的前腔V3、后腔部分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为V1和V2。
另外,前孔、后孔、前后阻尼俱全,磁路部分的窄缝和VC距离U铁底部的容积V。
以下是引用jma在2014-04-08 19:59:04的发言:
想了想,还是先从单元的电声类比开始吧。
以下是一款耳机单元的结构剖面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单元剖面图.jpg

从上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腔体部分:单元的前腔V3、后腔部分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为V1和V2。
另外,前孔、后孔、前后阻尼俱全,磁路部分的窄缝和VC距离U铁底部的容积V。
看来小马哥要细建模型了,体积及振动面积都细分了。搬个马扎,挤挤前排。
针对上图中的耳机单元结构,初步建立了等效电路图,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engxiaodianlutu-1.jpg

GoerTek好像用Pspice。Micro-cap倒不清楚。
扬州有家公司用MC,另外好多手机厂商也都有“买”。业内流通蛮广的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04-10 00:39:55编辑过]
据说模拟功能比pspice强了一些,但看画的电路图仍然感觉不够明显,图标很小, 应该是电子类模拟软件的通病,这个microcap主要是用来模拟电子线路的。
模拟功能比不上matlap,但比较方便。
刚好手边有一研发的产品BOX,该产品为侧出音结构产品。
以下是它的后腔体容积块(其中有一窄缝和短管结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box后腔体积块.jpg

根据上图中的产品,进行初步的简化等效电路建模和相应的“结构元件”数据的测量,电声类比(简化)电路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简化等效电路.jpg

经过仿真与实际手板测试曲线对比,在一定的范围频段内仿真曲线与实际测试曲线吻合较好,高频部分貌似不准(此处不知道DX们有没有遇到相似的问题)。
在频响曲线2.0K~2.5KHz处的谐振吻合程度较高。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仿真与测试曲线对比.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