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内无一例外的采用电晕极化。但事实上,在对背极板极化时采用纳波利击穿极化方式可以比电晕法获得更多的阱深即能将电荷注入较深的膜体内。研究表明:经储存一年后,用该法极化的驻极体电容传声器膜剩余等效面电荷密度比电晕极化的同一材料高出
2倍多,且更稳定。采用液体极化法获得高密度的电荷和更长的储存寿命。而且电荷横向分布十分均匀,表面电势的横向均匀度达到
98%。淬退极化法的特点是极化电荷非常稳定。
以下是引用lynn在2008-10-21 11:27:17的发言:
纳波利击穿极化方式是什么样的,能不能介绍一下
期待ing
以下是引用wind2589在2008-10-21 08:38:52的发言:
现在国内无一例外的采用电晕极化。但事实上,在对背极板极化时采用纳波利击穿极化方式可以比电晕法获得更多的阱深即能将电荷注入较深的膜体内。研究表明:经储存一年后,用该法极化的驻极体电容传声器膜剩余等效面电荷密度比电晕极化的同一材料高出2倍多,且更稳定。采用液体极化法获得高密度的电荷和更长的储存寿命。而且电荷横向分布十分均匀,表面电势的横向均匀度达到98%。淬退极化法的特点是极化电荷非常稳定。
理论上以及实验室是如此,但很难产业化
以下是引用wdele在2008-10-21 16:12:40的发言:
这是我在国际电子商情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约稿文章中的一段话。杂志排版出现错误,把“纳玻璃"错排为“纳波利”,就这样,包括其它网站的转载、我转贴、一直错传下来了。纳玻璃击穿法就是利用纳玻璃作为传导体,中压击穿纳玻璃直接接触驻极体进行极化;液体极化法,则是用液体表面(酒精+纯水的混合液体)极化,只要700v左右的直流电压就可以极化,灵敏度在-35db左右的成品。以上两种方法,优点是都不需要很复杂的高压设备,我都试过,效果还可以,但是没有批量生产验证。
淬退极化法过于复杂,没有实现现场试验。
俺理解,wind2589朋友转贴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我解释,呵呵,那就解释一下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1 16:13:55编辑过]
哈哈,那么点心思都被你猜透了。
其实我从网看到时候,就已经知道原话是从你们公司出来的。并且想到可能还是出自您的手笔。
既然这样,能跟我们说说详细的操作吗?有空也来试验一下。
都是在胡说,不要以为看了夏钟福的资料(书)就在胡言乱语,
你们的ECM,用电晕极化的做好后,灵敏度会不稳定吗?放一天就变几个dB吗?你们在哪家ECM公司看到不用电晕极化的?
恒压电晕极化、针尖极化都是电晕极化,你们都先学一下什么叫电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