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声学楼论坛 http://www.nju520.com/bbs/

声学楼论坛是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技术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声学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4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20 条, 页签: [1] [2][3]
[浏览完整版]

标题:音质评价中的误区

1楼
紫金山天文台 发表于:2006-2-6 21:58:41
<!--StartFragment -->

音质评价中的误会

作为音响爱好者和爱乐者,绝大多数人都有丰富的想像力,这才使他们能借助音响器材安坐家中欣赏大师演绎世界名曲,其乐融融。但也常使他们在媒介的导引下,一掷千金。既然“发烧友”不是专家,甚至玩了十数年而对音乐的重放还是一窍不通,老是换器材,总找不到目标似的,就难怪很多厂家生产出那么些不济事的东西,还有人说好,再加现代广告手段一些似是而非的说道,也就有人上钩了。

  在音响这个领域,事实上存在着种种误会和困惑,究其原因还是“发烧友”对电声技术基础理论的欠缺。在音质评价中也有着不少误会,如在声音中缺少了些中频,反有人说是“柔和”;声音中缺少了低频,也就是低频不足或相位滞后,有人说是“速度快”;把太多而缺少分析力的低音说成有“音乐味”;没有泛音或泛音过少说成“干净”、“分析力高”、“定位好”;把低频量少或高频强化,误以为“分析力高”等等,殊不知那种频率响应和相位不正确的声音恰恰就是没有了音乐味,岂不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一个极为典型的误会是认为高分析力和柔和度不能共存,究其实质是前述将高频突出误以为是分析力高之故。须知分析力是对整个声频范围而言,不论高、中、低频均在其内,可见分析力越好,音乐的细节越多,只会使柔和度提高。那种由于高频的强化而使音乐细节比较显现的假分析力,声音比较粗糙,容易使聆听者疲劳,当然不会有好的柔和度了。

  当然以主观听音感受凭空乱造形容词,置音质评价规范用语于不顾,更增加了此道中的混乱。可见,音响“发烧”不能忽视相关知识的汲取,以免听到风就是雨,既贻笑大方,又误人子弟。

  为了作出正确的音质评价结果,必须排除个人对器材品牌、声誉和价格的偏见,要以客观的立场进行聆听。比较评价器材时一定要在相同音量下进行,误差不能超出0.2dB,音量的差异将导致错误的结论,因为较大的音量会使人感到有较多的低音和高音,比较明亮,更富有细节,动态较大。AB比较一定要掌握先听A,再听B,重复听A的顺序,这样可以纠正在比较时产生的第一印象误差。

2楼
db 发表于:2006-2-6 22:07:43

音质评价没有音乐家参加,再这么多是一群外行在纸上谈兵!

3楼
四方城 发表于:2006-2-6 23:01:37

偶比较佩服作者的耳朵,误差0.2dB都能分辨出来!

看来偶要修练1000年才行啊!

4楼
音响初哥 发表于:2006-2-7 0:59:16

确实厉害,岂不是比测试仪器还精确?

深圳就有一个老师傅,从不用测试仪器,做出来的东西很发烧,不知他有没有这个功夫,改天去请教一下!!

5楼
音响初哥 发表于:2006-2-7 1:02:04
以下是引用db在2006-02-06 22:07:43的发言:

音质评价没有音乐家参加,再这么多是一群外行在纸上谈兵!

完了,俺们都改行算了,到哪去请这么多音乐家呢?

6楼
imxp 发表于:2006-2-7 1:09:42
以下是引用四方城在2006-02-06 23:01:37的发言:

偶比较佩服作者的耳朵,误差0.2dB都能分辨出来!

看来偶要修练1000年才行啊!

音量变化0.2DB引起的音色变化,估计接受训练过的耳朵可以区分出来,大家可以看看等响度曲线

7楼
木原 发表于:2006-2-7 9:02:28
以下是引用imxp在2006-02-07 01:09:42的发言:

音量变化0.2DB引起的音色变化,估计接受训练过的耳朵可以区分出来,大家可以看看等响度曲线

暈,偶們現在使用的傳聲器誤差大多有正負一分貝.與0.2都不是同一數量級啊!

8楼
音响初哥 发表于:2006-2-7 12:11:38

以下为人的单耳听觉判别阀资料!和楼主所帖的情况不太一样,但可以参考!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9楼
db 发表于:2006-2-7 19:49:34
本问不知谁写的?这样的东东太多了,纯属纸上谈兵.
10楼
imxp 发表于:2006-2-7 20:00:31
以下是引用db在2006-02-07 19:49:34的发言:
本问不知谁写的?这样的东东太多了,纯属纸上谈兵.

DB兄,不知道你有没有进行过这样的聆听测试?如果没有,如何判断人家是纸上谈兵?

我觉得初哥贴出来的曲线很有意思,就算人家在造假,起码也是认真地去“造假”。如果自己不加实验就认为人家纸谈,本身自己就是在纸谈:-)

不要怪我的砖头啊

11楼
db 发表于:2006-2-7 20:07:35

确实我不会引经据典,只回胡说八道,千万不要听我说。

我可没说初哥坏话,初哥的陈酒太多了,美!

12楼
音响初哥 发表于:2006-2-7 23:08:40
以下是引用db在2006-02-07 19:49:34的发言:
本问不知谁写的?这样的东东太多了,纯属纸上谈兵.

《听觉感受和判别的神经机制》 梁之案著

13楼
音响初哥 发表于:2006-2-7 23:20:13

人耳关于频率和相位及时间的判别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4楼
音响初哥 发表于:2006-2-7 23:24:02
以下是引用db在2006-02-07 20:07:35的发言:

确实我不会引经据典,只回胡说八道,千万不要听我说。

我可没说初哥坏话,初哥的陈酒太多了,美!



不要为反对而反对,谁也不能总揽各学科!

15楼
mxtq 发表于:2006-5-27 22:19:31
学习了.
16楼
ephemera 发表于:2006-5-29 19:00:37

一点没有矛盾么。楼主贴子里说的是“比较评价器材时一定要在相同音量下进行,误差不能超出0.2dB”。而音响初哥所贴的资料说明普通人的辨别域为0.3分贝。那就恰好印证了“误差不能超出0.2dB”是有依据的。因为如果误差到了0.3分贝,普通人就辨别得出了。

17楼
ephemera 发表于:2006-5-29 19:16:33
以下是引用db在2006-02-06 22:07:43的发言:

音质评价没有音乐家参加,再这么多是一群外行在纸上谈兵!

嘿嘿,还是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音乐家吧:
尤秋兴对音乐家的定义是:“创作的音乐普遍受到认同。”
伍佰对音乐家的定义是“死了很久以后,别人还会把他的作品拿出来演唱或者是演奏。”
音质评价不要音乐家参与是最正确不过的事情。

18楼
db 发表于:2006-5-29 20:32:52
呵呵,有意思.
19楼
珍桢 发表于:2006-6-7 19:15:22
以前有个台湾前辈有个特别的听音方法,就是背对着发声源听(当然也会正对着听)然后就指出A,B之中的哪个会好.请哪位DX分析一下这个方法有没有道理?
20楼
音响初哥 发表于:2006-6-14 19:09:44
以下是引用珍桢在2006-06-07 19:15:22的发言:
以前有个台湾前辈有个特别的听音方法,就是背对着发声源听(当然也会正对着听)然后就指出A,B之中的哪个会好.请哪位DX分析一下这个方法有没有道理?

呵呵,这有什么奇怪的呢?

其实我觉得如果能修炼到不用盲听也能判别,那就真得修炼出来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共4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20 条, 页签: [1] [2][3]

Copyright © 2005-2025 nju520.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478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