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声学楼论坛 http://www.nju520.com/bbs/
世界第一本扬声器专著
王以真
在从事扬声器技术工作过程中,有关扬声器的书籍、论文、信息的收集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因为我们的许多工作是在前人、他人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少走弯路、节省时问、提高效率,避免无谓的重复劳动。我们还可以学习前人、他人的研究思路和治学精神,使我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牛顿所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上世纪50年代“批判胡适”,有人提到胡适的一句话。“你想研究那一门学问,就要在自己周围建立这门学问的图书馆”。我一想,胡适先生的话还真有道理。这是真做学问的方法和条件。1962年,当我开始从事扬声器技术工作以后,就十分注意收集有关扬声器的书籍、资料…。可以乐此不疲。就像许多收集文物、古籍…的爱好者一样,是一种执着,也是一种趣味。扬声器资料比起其他学科资料,更是一种稀缺资源。对工作的帮助更是巨大的、多方面的。回忆起来这些过程,也是兴趣盎然。这里记录下来,以示同好。
我们现在常用的电动式扬声器,可以说是在1924年,由赖斯(C.W.Rice)和凯洛格(E.W.Kollogg)发明的。10年以后,即1934年N.W.McLACHLAN就出版个了世界第一本扬声器专著,《LOUDSPEAKER》《扬声器》。
最早在1965,我在国内发现这本书。书是在河北科技情报研究所。当时国内还没有什么复印技术,只有一种缩微胶卷的方式,我说服厂里,化了一笔钱,总算将书拍成胶卷。胶卷拍成没有阅读设备还不行。正在为此忙碌时,一场巨大的风暴不期而止。倒是苏东坡一首悼亡词可表当时心情之一二,“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风暴之中,许多国之珍宝烟飞灰灭,又何况这些缩微胶卷、技术资料。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未,我再回到扬声器技术队伍。一度收集的资料早已烟消云散。重新收集各种扬声器资料,更有一种迫切性。当时因为各种会议、公务常往北京跑。若有空暇,必到北京王府井东安市场去。那里有一个古旧书店,当时是一个淘书的宝地。我当然不会去找宋元古籍、名人字画。而只尋找与扬声器有关的著作。
一日忽然发现一本兰皮书,书脊印有《LOUDSPEAKER》。双眼一亮,大喜过望,如获至宝、慌忙购下。
书后记下当时(1982.12.1)写下的感言。“1982.11.29赴京,见国家经委、冶金工业部诸干部形象。晚逛东安市场旧书店,最近多有收获,实一大乐事。忽见此书《LOUDSPEAKER》静候知音。心中大喜,一看价钱,码洋三元,慌忙购得,不免喜形于色。
初见此书于1964~1965年,知河北情报所收藏,曾拍下部分缩微胶卷。大难一到,生死未卜。胶卷连同大批资料,怕也是纸船明烛照天烧。细着此书,原来先后经‘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中法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声学研究所’,最后流入书肆。即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扬声器发端于1924年,此书成于1934年。十年经菅,一本书问世,洋洋数十万言。
此书名为《LOUD SPEAKER---THEORY PERFORMANCE TESTING AND DESIGN》,即扬声器---原理、性能、测试和设计。由N.W.McLACHLAN著。
作者除McLACHLAN外,还有BBC及一些公司的技术人员。McLACHLAN本人是理学博土(D.Sc)、电机工程師学会会员(M.I.E.E)。
本书1934年在伦敦牛津(OXFORD)出版。
全书20章399页。蓝皮精装,印制精良。
各章目录如下,大体上可知关注的問题。
1、定义
2、声传播理论
3、振动的流体压力,附加惯性
4、振动型式
5、振动膜片声的空间分布
6、振动表面的声功率辐射
7、动圈原理
8、等效为音圈驱动圆盘之直接辐射扬声器
9、静电扬声器
10、号筒原理
11、有限振幅的声波
12、瞬态
13、驱动设备
14、磁体
15、效率
16、电阻抗测量
17、响应曲线
18、锥体振动频率测定法
19、扬声器设计思路
20、号筒扬声器的设计
书中还有一些珍贵的照片,使我们一窥70多年前,扬声器初生的倩影。有一张励磁扬声器的照片。
而另一張号筒扬声器的结构图,亦可看出当时的水平。
几十年了,原理还没变多少
好书
世界第一本扬声器专著-应该最能体现制作者对电动扬声器设计的本意和设计理念。对于电声工作者应该有很好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