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楼论坛信息发布区行业动态室 → 声学人物介绍


  共有69587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声学人物介绍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coustics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电声工程师
等级:版主 帖子:3520 积分:26241 威望:2 精华:19 注册:2006-2-13 13:44:44
  发帖心情 Post By:2007-1-30 10:29:35 [只看该作者]

马大猷院士的赤子情怀
● 新华社记者 李斌
出书,写文章……虽已届90高龄,马大猷院士却并没闲着。
    
    ——作为一级核心期刊《声学学报》的主编,每年200多篇来稿中,他自己看100多篇。
    
    ——仅2004年,他就新写和修订出版了三本书:新出了《现代声学理论基础》,那是“一生学术生涯的结晶”;修订了《声学手册》;新出版了《说话的科学技术》,作为“院士科普书系”中的一本,“还真值得一读”。
    
    ——一年以来,他陆续执笔写了《国家实力根本源于基础研究》、《推广基础研究》、《提高我国科技水平的几个问题》、《学习爱因斯坦,深入思考,大胆设想》、《中国科技如何推向前进》等文章,几乎是“一个月一篇”。
    
    ……
    
    耄耋之年的老院士,正通过特有的方式,向社会表达着自己对科技发展的意见,为加强基础研究而鼓与呼。
    
    中关村,马大猷院士的家,整洁而简朴。面积达三十多平方米的书房,被两排长长倚墙而立的书柜“挤”小了很多;“百岁树人”的条幅,昭示着高龄主人的特有心境。
    
    提起马大猷,许多人都会觉得陌生。但是在声学界、物理学界甚至科技界,却是赫赫有名。他的个人经历充满了“第一”:他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个仅用两年时间就拿到博士学位的人;27岁时,他成为上世纪40年代全中国最年轻的教授;1955年,40岁的他成为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之一。他的学术生涯更是充满“第一”:这位以“科学救国”为己任、于上世纪40年代回国的老科学家,不仅在基础研究上取得许多世界水平的成果,更是开创了我国的声学研究——在他和其他科学家的带领下,建造了我国第一个声学实验室、水声实验室、高声强实验室,负责解决了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
    
    谈起最近的“创作”,白发如银的马大猷院士思维敏捷:“主要想法就是觉得我们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只是在落后国家中较强。研究工作水平不断下降,国际科学前沿够不上,新高技术主要靠引进。这使我国科技人员愧对国际同行,愧对海外中国科学家。我着急啊。所以,想给大家提个醒。”
    
    “我国是世界大国,每天在报纸上看到各方面的好消息,可是涉及国计民生的科技好消息不多。”马大猷从桌上的材料堆中找出一张英文表格,上面是英国《自然》杂志对1993年至2001年3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论文统计,按论文引用排序,中国名列第19,我国论文占全世界论文的比例也仅为2%多一点。“美国或欧盟一人发表的论文大约等于中国五个人,日本一人则等于中国三个人。中国科技人员的产出太少,质量更是相差悬殊。”
    
    全世界科学论文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有4000人,而中国只占13人,其中香港11人,内地只有2人。“现在科学前沿几乎不见中国科学家。新技术产品颇为发达,但其核心技术与研究很少是中国人的贡献。我国缺少第一流科学大师和科学领袖人物,这样下去,还谈什么诺贝尔奖!”马大猷院士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中国迫切需要发挥科技人员的力量,大力提高科技研究水平。”
    
    我国有不少科技人员具有良好的研究工作基础,但是科技工作的水平不高,原因何在?
    
    马大猷院士坦陈,主要是体制问题。“受同样的教育,有的甚至还在大学或研究所工作过几年,为什么一些国内科学家到了国外就和国内不同,取得了不少成绩?原因是环境改变了,科研体制不同了。”
    
    “加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工作。”虽未明言科研体制存在哪些问题,但马大猷对党和国家大力号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表示完全拥护,“基础研究也是第一生产力。国家的科学水平、经济水平,根本都来源于基础研究水平。这话没有一点夸张。”
    
    “基础研究在我国尚待进一步引起重视。”马大猷说,“现在的科学家大多只知道直接为生产服务是研究工作,不知创新,更不知基础研究。最近几年来,学术界、产业界不断强调创新,但反应甚微,原因即在此。”
    
    用行政领导方法领导科学工作的办法必须取消。马大猷建议,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是基础研究的主要力量,必须保证他们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工作,实行学术自由:他们在研究工作范围内完全自主决定工作计划,选择和改变问题,决定研究路线、实验方法等。“在具体研究工作中不受任何干扰,这不是优待他们,而是让他们真正工作!做出成绩!”
    
    对于企业研发,马大猷也有自己的看法。“50年来,我国企业主要是引进、抄袭、重复,不谈研究。大型设备主要靠引进,在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中循环。最近有些工业开始引进——吸收——创新,效果不错,但创新有待深入。
    
    我国技术人员水平不低,只因有些决策者迷信外国,工作受了限制。要尊重工程技术人员,解放他们,在企业中迅速建立起开发工作,十年内必有成就。”
    
    “科技也不是完全不行。高水平的科技贡献很少,但一般的科技还是不错的。”马大猷院士话锋一转说,“我国企业界的技术创新颇有成绩,‘中国制造’遍及世界,若加以改进,再加上开发,我国在轻工业生产上必成大国。”
    
    “但不能老这样,不能老停留在一般技术上。要进步,就要考虑更长远一点,要加强基础研究,要注重科学前沿。”50多年前曾经参与新中国“12年科技发展规划”、为“两弹一星”做出一定贡献的马大猷院士,道出了许多老一辈科学家的衷心期盼,“科技大国和经济大国的前途近在咫尺,令人兴奋,但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就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马大猷院士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要鼓励创新,提出新问题,深入思考,大胆设想。
    
    ——要鼓励自由探索,鼓励讨论和学术交流。
    
    ——同行评议可聘请三五位资历较高的同行科学家进行,不开会,书面评议,完全以业绩为主,绝对保密。
    
     ……
    
    “听说您现在还上班?”
    
    “马老每天上午会工作两三个小时,下午也是如此。”马老的秘书柯豪替马老“回答”。
    
    “马老每周一、三、五上午,都会到所里来。”中科院声学所工作人员说,“他总是把门开着,如果有青年科学家进来请教,或者向他借书,是他最高兴的事情。”
    
     ……
    
    记者起身离开时,一抬头,蓦地发现:马老背后的书柜上,高高悬挂着一个半米多高的中国结,红得像火,格外醒目……
    
    
    马大猷先生简介:
    
    马大猷,原籍广东潮阳,1915年生于北京。物理学家。北京大学理学学士(1936)。美国哈佛大学硕士(1939年)、哲学博士(1940)。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物理声学和建筑声学的研究,极大地发展了房间声学中的简正波理论,提出简正频率分布定律和房间混响的分析方法。50年代设计建造了具有独创性的中国第一个声学实验室和第一个水声实验室。60年代领导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个高声强试验室。提出了语音统计分布的理论,开创了我国语言声学的研究工作和驻极体电容传声器的研制工作。成功地领导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建立了电动气流扬声器理论、微穿孔板吸声结构理论、流体动力噪声的压力定律、小孔消声器和扩散消声器理论、室内声场分布理论、室内声场有源控制理论和非线性驻波理论。


学无止境!
 回到顶部
总数 226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12